据统计,全省累计分割确权职务科技成果确权2407项,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32家,带动企业投资近220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今年3月21日,“成都造”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完成了时速160公里的满载运行试验,这款列车的心脏──氢能动力系统正是西南交通大学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成果之一。
什么是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简单而言,就是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纯的国有改变为单位、个人混合所有,将“先转化”改变为“先确权”,将成果转化的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改变为“三权+所有权”。
“这极大地调动和鼓舞了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氢能及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维荣成为该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路者”之一。
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率先打响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国“第一枪”。而后不断深入,2016年1月,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的“西南交大九条”正式出台,首次从制度上就“权属”分配作出明确规定,点燃了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陈维荣和他的轨道用大功率氢能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就受益于此。
时间拨回2008年,陈维荣接触到小功率氢燃料电池,打开了创新的阀门──氢燃料电池既然能用在汽车上,是否也可以用在火车上?
经过近4年潜心研究,陈维荣的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辆氢燃料电池电动机车──“蓝天号”,中国亦成为继美国、加拿大等国之后,全球第5个拥有燃料电池电动机车的国家。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想让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这样的一个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才是最难的。
“原来老师们的职务发明都属于国有资产,必须到教育部去层层审批。所以很多高校发明成果要不‘躺’在实验室,要不就把使用权转给企业,但是也很难转化好。”陈维荣告诉小布,作为首批试点,学校与团队按“三七开”共享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的成果转化,将4项专利经评估作价318万元,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荣创新能。
►2021年,国产首台产业化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调车机车下线年,配套中车长客推出全球首款时速160公里的氢能源全自动市域动车组;
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一等奖等荣誉。
从瞄准轨道交通到样车试运行,从技术评审再到生产许可,这条路陈维荣走了快16年。
“这几年荣创基本上做了氢能源轨道车辆70%的新车型,预计我们配套中车研发的三款氢能源机车将在今年底取得国家铁路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明年氢能源机车会有一个批量化的发展。”他颇为感慨地告诉小布,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从“戴着脚镣跳舞”到“放开手脚创新”,政策的革新鼓舞了他们这些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他还告诉小布,除了机车外,企业还在氢能源重卡和矿卡发力,他们也正在布局基于氢能源的分布式发电系统。
像陈维荣这样的案例在西南交大还有不少。截至2024年7月,该校已有282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了分割确权,33家高科技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成立,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值超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10亿元。
不仅如此,这场始于西南交大的探索试验,还带动了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融入“生产线”。
“点燃”科研力量的创新和转化动力一篇篇科研论文从“纸上”落到“地上”,一项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一个个专利项目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才能真正的完成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乘着改革的东风,2016年,段俊国团队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与四家上市公司共同创建了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
“我们已经为30多万病人做了医疗服务,为150万人左右建立眼健康档案,以及大概400万人次进行了眼科医疗服务。”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院长段俊国告诉小布,他们不仅做研究,同时做了系列的产品研究开发,例如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开发的养眼萌牛奶、内外兼治眼病的眼雾化熏蒸治疗仪等。
段俊国坦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人员不仅仅要重视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能不能服务更多的人群,能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人民群众才有幸福感、获得感。
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不仅仅需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还需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点燃”科研力量的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
“我们学校首次在职称体系中设置了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方面技术岗位;为了鼓励老师开展成果转化,把学校与团队在成果转化占比的85%划给团队;打通了职称评审,高水平奖励,导师资格等多个环节,科学技术人员成果转化合同经费2000万元且到校经费300万元,等同于1项国家级纵向重点科技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廖婉告诉小布,该校以试点改革为契机,开启了中医药职务科技成果全流程管理的改革创新,先后出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激励科学技术创新八条政策(试行)》等9个核心文件,为全校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温川飙教授团队近期正在开展的中医居家健康系统,便是这一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人体红外传感器、智能睡眠监测床垫、智能厨具饮食健康监测在家庭中布设多种传感器,结合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用户的环境、饮食、作息、生理等数据,通过多模块数据融合算法可实时计算人体的功能状态。
小布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智能医学学院党委书记温川飙带头布置的展示间看到,电视联通的居家健康数据可视化平台显示,通过各项数据采集,可以实时计算出用户的饮食、运动、睡眠等数据,还能辨识体质,分析经络、脏腑、气血等,打造家庭、社区、医院三位一体的分级诊断模式。
“大家的积极性高了、转化效率提升了,对未来的信心足了,真的是春天来了!”温川飙在采访中告诉小布,作为科研团队的项目负责人,近20年来他始终致力于成果转化。
“原来我们学校的成果转化基本上没有,因为专利确权太困难了,等走完这套流程可能产业最黄金的时期已逝去了。”他回忆说,从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提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明确科学技术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起,随着政策逐步完善,学校内开展成果转化的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向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顽疾“开刀”2018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实施国有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可根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则依法确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
为更好激活改革创新这池“春水”,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自主研发的地下工程限压抗浮专利技术,于2022年组建四川省建研万瑞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国资系统首例“双混改”成果案例。
何为“双混改”?四川省建科院工匠中心主任、四川省建研万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柱红告诉小布,通过成果确权分割的首“混”,将科研人员与公司发展牢牢绑定,有效激发科研人员活力。通过引入民营资本的再“混”,发挥民企在市场上的快速响应优势,与国企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局面。
早在2010年,刚刚加入四川省建科院的熊柱红就跟着前辈潜心研究怎么样解决地下室工程的抗浮安全问题。
“简单来说,过去常规的治理方法就是压足够重的东西压住,或者打很长的桩把它底部拉住。而我们这套思路是反过来的,在充分的利用建筑自身能力的前提下用疏排的方式从源头上治理地表水抗浮问题,即把多的浮力给卸掉。”谈到熟悉的领域,熊柱红的话匣子拉开了。
她告诉小布,这项技术和“抗”的方式相比,最大优势是既节能低碳,又能平均节约50%造价,同时能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后期运维成本低。
当时虽然省内已经有部分学校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国企尚无一例。
“高校改革,目的是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最大化。而国有企业除了要考虑价值最大化,并且要保证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四川省建科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赖伟的话,道出了国企虽然“手握”大量科技成果,却“不敢转”的困扰:一旦成果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有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红线”的风险。
2018年6月,熊柱红团队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依托,首次进行成果自我转化,但效果并不理想。越挫越勇的熊柱红尝试换种思路,项目以作价投资方式组建了全省国资系统首家“双混改”公司。
为确保国企对新公司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四川省建科院与科研人员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与社会资本签订了对赌协议。
“我觉得它不仅解决了我们的难点,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来走,然后让我们的国有企业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广。”熊柱红说,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省内外300多个工程。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向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顽疾“开刀”。
今年1月,科技厅、财政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正式实施。
着力解决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不敢转”的问题,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建立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
着力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愿转”的问题,全面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评估评价、作价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有效做法,扩大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
着力解决科研单位因缺乏专业化机构和人才“不会转”的问题,健全完善科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人才参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
“接下来,我们将在今年制定出台《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四川省科技厅政体处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我省还将以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为牵引,支持科研单位、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组建中试研发平台,构建“1+N”中试研发体系。